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整理 2019-10-18 17:06:40
	  一、判斷句
	
	  現(xiàn)代漢語的判斷句,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(dòng)詞“是”。古代通常不用“是”來聯(lián)系,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。
	
	  (1)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。
	
	  采用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也”“……,……者也”“……者……”“……者……者也”等詞語用在謂語后面幫助判斷。
	
	  A.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。主語后用“者”,表示提頓,有舒緩語氣的作用,謂語后用“也”結(jié)句,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。
	
	  如:
	
	  “陳涉者,陽城人也。”(《史記.陳涉世家》,
	
	  “夫戰(zhàn),勇氣也”。(《左傳·曹判論戰(zhàn)》)
	
	  “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”(周敦頤《愛蓮說》)
	
	  B.“......,......也。”其常見方式為:主語+謂語+也,在這種判斷句中,有時(shí)“者”和“也”不一定同時(shí)出現(xiàn),一般省略“者”",只用“也”表判斷。
	
	  如:
	
	  “南陽劉子驥,高尚士也”。(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)
	
	  “操雖托名漢相,其實(shí)漢賊也。”(《資治通鑒》)
	
	  C.“......者也。”在句末連用語氣詞“者也”,表示加強(qiáng)肯定語氣,這時(shí)的“者”不表示提頓,只起稱代作用。這種判斷句,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。
	
	  如:“菊,花之君子者也”(周敦頤《愛蓮說》)
	
	  "者也"用在句尾加強(qiáng)語氣。
	
	  D.“......者,......。”有的判斷句,只在主語后用“者”表示停頓,但這種情況不常見。
	
	  如:“方柯者,中國之人。”(方柯,是中國人)
	
	  E.省略“者”、“也”的句子,有時(shí)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
	
	  如:劉備天下梟雄。
	
	  可譯為: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。
	
	  (2)用副詞加強(qiáng)判斷或構(gòu)成否定判斷。
	
	  用副詞“乃”“則”“即”“皆”“耳”等副詞加強(qiáng)判斷的語氣。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。
	
	  例如:
	
	  “當(dāng)立者乃公子扶蘇。”(司馬遷《陳涉世家》)
	
	  “乃”可以解釋為就是,用來判斷當(dāng)立者是誰的。
	
	  “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”《世說新語》
	
	  其中“乃”用來表示判斷。
	
	  “日初出大如車蓋,及日中則如盤盂”《兩小兒辯日》
	
	  用“則”來對日中時(shí)的形狀作出判斷。
	
	  “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”《小石潭記》
	
	  不能久留,就記下這些景色離開了
	
	  “狼亦黠矣,而頃刻兩畢,只曾笑耳!”(《狼》)
	
	  “狼也很狡猾了,可是一會(huì)兒兩只狼都被殺死,只是增加一點(diǎn)笑料罷了。”其中的“耳”為語助詞表判斷。
	
	 。3)以動(dòng)詞“為”代詞“是”表示判斷。
	
	  如:臣以王吏之攻宋也,為與此同類。
	
	  可譯為:我認(rèn)為大王攻打宋國。這是和他們一樣的。
	
	 。4)采用否定副詞“非”表否定判斷
	
	  例如:
	
	  “非人哉!與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(《世說新語》)
	
	  “非”解釋為不是,做出否定的判斷。
	
	  “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(jiān)利也……”(《孟子》)
	
	  “非”也是否定的判斷詞。
	
	  二、被動(dòng)句
歡迎使用手機(jī)、平板等移動(dòng)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(diǎn)擊查看